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关乎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关工委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组织“老干部、 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教育青少年,让红色血脉始终赓续、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各地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以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群众组织陆续萌生。1984年,河南安阳、江苏如东等地相继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1990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关工委组织是同级党委批准成立,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为主体,党政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以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是党和政府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关工委工作就是动员和组织“五老”,配合职能部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青少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把青少年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苏州市关工委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6月,苏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协会,1992年3月更名为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苏州市关工委)。
苏州市关工委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历经了组织从无到有、队伍由小到大、工作由初创到发展的历程。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8号文件的下发,苏州市关工委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市关工委组织蓬勃发展,“五老”队伍日益壮大,并不断完善了运转正常、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是新时代关工委工作的行动纲领文件,为关工委发展明确了任务,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苏州市关工委成立后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30年,是苏州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向现代化目标奋进的30年,是各级关工委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30年,是全市广大“五老”为关爱下一代接续奋斗的30年。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关工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广大“五老”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辛勤培育,立德树人,关爱帮扶,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颂扬了离休不离岗、退休不褪色的“五老”精神,全市关心下一代事业得到不断发展。至2021年底,全市现有各级关工委组织9910个,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4.2万人,建成各类辅导站2596个,全市建成公安派出所关爱工作站183个,实现了全覆盖,参与帮扶青年农民创办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数323个,每年近百万人次青少年参与关工委组织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2009年单独设立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基金规模超1000万元,每年开展常态化的助残、助学、帮扶活动。市关工委先后获得中国关工委“标兵单位”、《中国火炬》杂志先进集体、省关工委先进集体等荣誉。
苏州市关工委成立30年来,费铭钊、范廷枢、周彩宝、谢慧新、秦兴元相继担任主任,2022年6月,俞杏楠任主任。周彩宝、谢慧新、秦兴元为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