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史老师话常熟史 (革命斗争篇章;故事四十一:矢志抗日的巾帼英烈——记抗日女杰朱爱秾烈士)
2025-03-31 10:19:34 作者:常熟“五老”志愿者 史岳行 阅读量:262

一、投身抗日  义无反顾

朱爱秾(1918-1941),1918年春,朱爱秾出生在徐市镇(现为董浜镇徐市,当时称为东徐市,与现为张家港凤凰镇的西徐市对应)沈家市朱家宅基一户富裕人家。从小就聪明乖巧,深得父母宠爱。7岁入沈市初小读书,后转入徐市智林小学、梅李小学读书。1935年常熟县中毕业,考取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期间,她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业成绩和体育活动各方面均表现优良。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苏州女子师范停办,朱爱秾离校回家。11月常熟沦陷,姐妹俩跟随母亲四处逃难,直到1938年初夏才返回沈市家中。当年秋季苏女师复课,朱爱秾回校读书,至1939年毕业。经亲友介绍,她于下半年到徐市小学任教。从此接触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徐市镇上有二三十名男女青年,受"民抗"部队影响,成立了进步组织求知社。朱爱秾闻悉后立即参加。她常去社内借阅革命书籍,与社友们探讨抗日救国问题,并积极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不久,"民抗"民运工作同志来徐市镇,发动各界组织抗日团体,准备成立青年、妇女、店员和农民等协会,她积极参加筹备组建工作。在徐市镇妇女抗日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朱爱被推选为主任。以后,她不仅努力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并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活动中。

二、弃情绝爱  矢志抗日

1939年冬,胞妹朱爱娟因病夭折,朱爱秾念及母亲悲伤和孤独的处境,就调到沈市小学任教。白天她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晚上配合民运干部办夜校、教识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青年男女投身抗日活动,回家后常与母亲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母亲爱惜女儿的身体,她却开朗地安慰母亲:"部队干部流血牺牲,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1940年春,一位中年妇女来到徐市妇联,诉说女儿被土匪乐三、乐四抢走。朱爱秾立即向"民抗"司令任天石报告,"老天"部队立刻行动,击败了土匪武装,救出了两位姑娘。农妇非常感激,送去粽子、鸭蛋等物表示酬谢,被朱爱秾婉言谢绝。

1940年4月,谭震林来常,全面领导东路地区抗战。8月,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朱爱秾当选为执行委员兼任民政股长。至此她脱离教育岗位,跟随自卫会的同志流动于各乡村之间。正当她全身心投入抗日斗争时,就读湖南大学的未婚夫、表哥张祥麟(梅李镇上人)暑假回来找她,动员她去上海报考大学,一切费用由张家负担。朱爱秾救国之志坚定不移,斩钉截铁地回绝了男方的"好意",相反劝对方投身抗日行列。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久,她单方面否定了这一婚约。

朱爱秾脱产干革命,很少回家与母亲相聚。其父当时在苏北泰州李明扬部队的一个团里当上尉秘书。一次母亲劝女儿一起到泰州去,一家三口可生活在一起。朱爱秾情真意切地对母亲讲:"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才能打垮日本鬼子……"这年冬天,朱爱秾光荣入党。

三、伸张正义  憎爱分明

1941年1月,朱爱秾任常熟县妇女抗日协会主席。1月4日,中共东路特委主办的《大众报》上发表了她撰写的题为《妇运在常熟》的文章。文中指出:"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妇女,只要她想求得自身的解放、妇女的解放,而致力于抗日工作,那她一定要参加这一组织——妇联。"由于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影响甚广。

这年5月,朱爱秾任常熟县委委员、妇女部长兼妇抗协会主席,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妇女伸张正义作出了不懈努力。一位徐市七坊村的妇女无辜被丈夫用笆斗扼死,造成恶劣影响。朱爱秾亲自下村查实,在县自卫会支持下,逮捕了杀人犯盛某某,并主持召开了有700多人参加的公审大会,会后处决了故意伤害妇女生命的恶丈夫。此后,东乡徐市一带农村,打骂、虐待妇女之事大为减少,"夫权"思想也有所收敛。

朱爱秾公正无私,憎爱分明。她堂叔原是国民党政府沈市镇长兼租栈主任,对"民抗"部队说了一些坏话,被"民抗"侦察班抓了起来。其家属找到朱爱秾,恳求她暗中保释,被她严正回绝。她坦诚地讲:"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能为人民办事,不能包庇自己的亲友。"

1941年春,县委决定朱爱秾和马文华两人负责开办东乡地区妇女干部班。有积极分子共60多人,分成4个小组,学期为两个半月。朱爱秾除制订详细计划外,还和任天石、薛惠民等轮流授课。训练班生活艰苦,但大家精神饱满,课堂内外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当时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吃的咸菜汤,困的无脚床,打败鬼子有希望,妇女翻身得解放。"朱爱秾对每个学员在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都非常关心,到学期结束,发展新党员近20名。

1941年6月下旬,为加强反"清乡"斗争领导,县委决定朱爱秾到梅南区兼任区委书记。区委召开会议时,个别同志不习惯"情况汇报"。她耐心解释:"情况不明,决策难定,心中有数,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她经常深入到偏僻村宅,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连尼姑庵里也不放过。沈市有几个尼姑,经她耐心细致启发教育,两个青年尼姑加入了妇女抗日协会。其中法号"招师"的尼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叫"增福"尼姑还了俗,恢复了原名徐美珍。这些事在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常熟东乡传为美谈。

四、忠贞不移  壮烈献身

根据当时对敌斗争形势,上级党委决定,梅南区成立了反"清乡"斗争委员会。朱爱秾与同志们一起制订计划,鼓励大家树立信心,顽强战斗。随时做好牺牲准备。7月上旬,她召开湖泾支部全体党员会,传达上级指示:日伪"清乡"来势凶猛,斗争残酷,我大部队撤过福山塘,地方党组织立即转入地下活动。她告诫党员,一旦被捕,要严守党的秘密,还带领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宣誓:"永远忠于共产党,万一被捕,绝不招供。"事后证明,湖泾支部在日伪"清乡"中有4人被捕,但个个忠贞不屈。

日伪到处建立据点,疯狂"清乡",朱爱秾带领游击小组配合部队主动向敌人出击。一天晚上,大雨滂沱,她指挥游击队员迂回到古里镇东西两头,同时向敌人开火,逼使敌人龟缩在据点内,好几天时间不敢下乡。以后她又两次带领战友们在梅塘边袭击日军汽艇,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她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给同志们以极大的鼓舞。

在反"清乡"斗争的严峻时刻,朱爱秾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那时,她在苏北的父亲派两位下属,带了一笔钞票特地回来接她到泰州去避难。她回绝了父亲的好意,也不要一分钱,继续战斗在反"清乡"斗争第一线。与此同时,原来的未婚夫也到处打听她的下落,并想方设法托人带给她几封信,邀她去梅李镇张家隐蔽。尽管张祥麟言语恳切,关怀至诚,却动摇不了她对党、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头可断,血可流,抗日救国的信念不可丢。"她一直坚持到7月下旬,接到上级通知后,才挥泪告别并肩战斗一月有余的梅南区党员干部和群众。

她与战友们钻过"清乡"区封锁线上的竹篱笆,渡过福山塘,来到澄锡虞地区,接着又渡江去苏北如皋、靖江地区。在如皋举行的北撤干部总结苏常太地区反"清乡"斗争会议上,她与时任常熟县委委员的徐迈、张里、孙刚等编在一个小组,她认真分析了对敌斗争中的得与失,并大胆主动地向上级建议下一步反"清乡"斗争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得到领导赞扬。

1941年9月,上级决定选派一批从苏南到苏北的优秀骨干,组成民运工作队,随温玉成、包厚昌等率领的警卫一团南下沙洲开展反"清乡"斗争。朱爱秾也被派往江南。敌人用半月时间,合力围剿,我方被分割受困,损失不小。10月初,朱爱秾等几个民运干部随团参谋长陈新一、三连连长徐政率领的一个排30余名战士冲出重围渡过横套河,准备第二天夜晚再向西撤至西石桥与大部队会合。不料翌日傍晚,被数倍于我的日伪军包围。当时朱爱秾正患脚疾,行走不便,村里一位妇女劝她留下,扮作自己女儿定能化险为夷。朱爱秾不忍连累善良无辜乡亲,当即表示:"谢谢大妈的好意,我就是死也要与同志们死在一起!"她步履艰难地与陈新一等人离村渡河。此时河中正菱叶密布、菱茎紧绕,朱爱秾因双脚被缠而溺水牺牲。

第二天,江阴峭岐马家村人民将朱爱嵇等的遗体从水中打捞起来,厚葬在毗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