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史老师话常熟史 (革命斗争篇章;故事三十九:他把一生献给了革命——记苏常太工委书记薛惠民烈士)
2025-03-18 09:15:38 作者:常熟“五老”志愿者 史岳行 阅读量:302

一、反对日军侵略,投身革命洪流

薛惠民(1917——1945),1917年出生在常熟梅李薛家宅基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幼年进过私塾,又转梅李小学读书,后因父亲去世,家境中落,经人引荐去梅李镇日新成布店当学徒。

当时正值“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相继发生之后,梅李镇上掀起了"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怒潮。薛惠民和镇上的一些进步青年,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国土沦丧、民族遭难,使他们深感忧愤和耻辱。小伙子们聚集在一起,阅读进步书籍,探讨人生真谛,开展抗日宣传。1934年,薛惠民加入进社常熟分社,不久转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简称"武卫会")常熟分会。同年秋,上海"武卫会"党团组织部长李定南来到梅李,秘密建立党组织,薛惠民是第一批入党的4名党员之一。入党后,组织上分配薛惠民负责梅李、浒浦两地的宣传和组织农民的活动。他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积极地开展工作。

二、宣传发动群众  组建农民武装

薛惠民和顾鉴修、张可群一起在自己家中办起农民夜校,教民众识字,宣传革命道理。他用"一只筷易断、一把筷难断"这一通俗易懂的道理启发劳苦大众:团结一心,维护百姓权益,保卫自己的家乡。在课堂上,薛惠民叙述了地主剥削农民、农民饥寒交迫的现状,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深入浅出的革命道理使学员们心里豁然明亮。他说服母亲,免收18亩出租田的租赋,佃农们在夜校获得此讯,个个笑逐颜开。薛惠民开办夜校,团结了一批觉醒的农民,成立了"农民兄弟会"。1934年底,薛惠民等几名共产党员带领百十个贫苦农民到地主家"吃大户",通过这一活动,锻炼了农民,扩大了党在这些农民中的影响。

1935年春,国民党当局征用民工疏浚梅塘。薛惠民利用这一机会,和民工兄弟一起肩挑担扛,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广交朋友。经过频繁接触和细致工作,薛惠民在常熟东乡的农民中吸收了一些积极分子加入"武卫会"和党组织。

在这段时间里,薛惠民的家成了革命活动的据点。"武卫会"常熟分会及党支部经常在那里开会或活动。他家有台油印机,同志们经常通宵达旦印制抗日救国的各种宣传品,并利用凌晨或午夜悄悄地去县城及各地集镇散发、张贴。

当时革命活动的经费相当困难,薛惠民把家里的口粮、土布卖了,把母亲的金银首饰,甚至自己穿的衣服当了,充作经费。

1935年6月,薛惠民从上海回到常熟,领导东乡的秘密工作。由于工作劳累和生活的颠簸,不幸染上肺结核。不久,上海武委会总会遭破坏,常熟的同志与上级中断了联系,但薛惠民始终没有停止革命的活动。

1937年常熟沦陷后,目睹乡土被蹂躏、民众遭祸殃的惨状,薛惠民一方面找来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同志去上海寻找组织,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打捞国民党溃军丢弃在河里的武器。薛惠民还亲自到万渡桥战场的死人堆里找回五六支步枪。这些武器为以后建立人民抗日队伍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久,薛惠民建立了驸马泾自卫队。

三、领导抗日队伍,巧妙打击敌人

1938年3月,李建模、薛惠民在万柳、赤乌等地联络农民党员薛狗狗、热血青年黄小生等自卫队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租斗争。千余名农民带着扁担、铁锄涌向梅李镇,捣毁了伪维持会、伪警察所,砸烂了伪租栈,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重新建立,随后举办军事训练班。薛惠民领导的自卫队骨干参加了培训。7月,由县委领导的常熟人民第一支抗日部队——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成立(简称“民抗”)。"民抗"领导人之一的薛惠民回到驸马泾,在寨角、大小陆泾等地发展成员,并先后参加了何村、寨角的战斗,狠狠打击了土匪、日伪的嚣张气焰。

1939年5月,以新四军六团为主体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到达常熟,打开了苏南东路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以后,"民抗"主力随"江抗"行动,并与"江抗"并肩作战。为了便于开展地方工作,成立了"民抗"总部,薛惠民任参谋长。他除了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和组建、扩大地方武装外,还负责领导"民抗"总部的情报工作,随时收集、掌握敌伪动向。

9月,"江抗"奉命西撤。常熟地区处于敌、伪、顽、匪的包围夹攻之中,形势十分险恶。薛惠民和其他留守同志,继续坚持敌后斗争。11月成立"新江抗","民抗"部队也不断扩大。为了避免发生意外,部队每天晚上都要转移。遇到刮风下雨,下雾降雪,行军更加艰苦。当时部队的给养非常困难,薛惠民没有独用的被褥,常与警卫员同榻而眠。每到一地,薛惠民利用间隙时间,深入农家做思想工作,动员适龄青年加入抗日队伍。到1940年3月底,"新江抗"已发展成为一个加强营,"民抗"也拥有三个连和一个教导队。

四、斗争增长才干,对敌大显神威

1940年4月下旬,谭震林到达常熟,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将江南抗日义勇军改组为江南抗日救国军,并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这年夏天,常熟、苏州两县县委着手筹备和建立人民抗日自卫会。8月在吴市杨家泾召开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薛惠民等15人当选为执行委员。与此同时,"民抗"将扩建的3个连编入"江抗",成为"江抗"五支队,薛惠民任支队长。梅北、梅南等地的常备队也有了相应的充实和扩大。9月,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进入了巩固和发展阶段。10月,"江抗"东路指挥部及主力从苏常太地区西移至澄锡虞地区。薛惠民率领的"江抗"五支队留守在苏常太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斗争,不断地袭击日伪据点,完成了牵制敌人和巩固、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从1940年7月至1941年1月的半年时间里,"江抗"五支队与日伪作战达10次,其中4次出击到太仓敌占区。薛惠民利用"麻雀战"、伏击战、骚扰战和攻心战等不同战术,取得了太仓毛家市、常熟陆家市、太仓新塘、常熟横塘桥和白茆新桥等地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在斗争实践中,薛惠民成长为果敢老练、多谋善断的军事指挥员。他及时总结战斗经验,在《大众报》上撰文探讨军事形势和战略战术问题。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东路军政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苏常地区的党政军机构作了调整和充实。4月,成立了苏常太工作委员会,薛惠民、任天石等为工委委员。原"江抗"五支队编入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三团,同时成立警卫一团、警卫二团,薛惠民任警卫二团副团长。6月初,薛惠民又接任常熟县县长。7月,日伪开始"清乡",薛惠民任新成立的五十五团团长。

为了对付日伪在苏常太地区发动的大规模"清乡",张英、杨浩庐、任天石、薛惠民、钟发宗等5人组建了反"清乡"斗争委员会,统一领导苏常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日伪重重封锁和纵横分割我抗日游击根据地,并进行逐户排查,捕捉抗日军政干部及其家属。这年7月,薛惠民妻子张吉住在常熟堂姐处,产后第三天就被日本宪兵队抓捕。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她受尽皮肉之苦,始终没有吐露丈夫和革命组织的秘密。家属花钱委托保人,7天后出狱。这年9月,薛惠民三岁的儿子薛涌嘉同外祖母在乡下被捕,被关进徐市日本宪兵队部。敌人以为童叟容易对付,未料祖孙俩刚强无畏。敌人凶相毕露,放火烧毁了薛家房子。这些暴行,不但加深了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而且增添了当地群众抗日救国的决心。

苏常太地区的抗日军民,在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战。薛惠民率领部分战士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辗转在乡村和水网地区。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苏常太地区的反"清乡"斗争损失严重。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新四军六师师部指示苏常太反"清乡"斗争委员会领导人、五十五团骨干和不便隐蔽的干部战士撤离苏常太地区。8月初,薛惠民撤至澄锡虞,后到达苏北。

到达苏北后,薛惠民被任命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作战科长。1942年春,薛惠民调入苏中党校学习。在校期间,他旧病复发且相当严重,但他虚心好学,毫不松懈。同年冬,薛惠民化名黄皓,到达通海地区,与任天石一起领导苏常太地区的恢复工作。1943年3月以后,由薛惠民一人负责。不久,薛惠民从通海到达上海,设立秘密联络站,召集已在江南的戈仰山等研究分析敌情和形势,制定了秘密工作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同时陆续向苏常太地区派遣武装小分队,开展敌后游击斗争。江南的恢复工作有了起色,一些地方的党组织也先后恢复。

1944年9月,薛惠民从苏北到达常熟农村,集中全体小分队队员召开了三天会议,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整顿。他向大家宣讲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分析了困难条件下的有利因素,他说:"苏常太是'民抗''江抗'的老根据地,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统一了思想,鼓舞了斗志,坚定了信念,明确了任务。此后,苏常太地区的游击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局面。

1944年12月,中共六地委苏常太工委成立,薛惠民任工委书记。随后,他和南来的工委成员深入农村,针对日伪在经济上的各种掠夺,发动群众进行反征军米和抗租斗争,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争取"两面派"的工作,镇压了坚持反动立场的汉奸,惩处了伪军政特工人员,在常熟县境的游击区内划分了行政区和建立了带有政权性质的区行政办事处……至1945年初,苏常太抗日游击区基本恢复。

五、抱病坚持工作  一生奉献革命

由于工作繁忙,劳累过度,薛惠民的病情加剧了,每天都有潮热和盗汗,经常咳嗽和吐血。同志们关心薛惠民的身体,尽力找来医生为他诊治,并调来一位略通医术的同志专职护理。同志们送去的水果等营养品,他都放置在一边,还劝阻大家说:"组织上经费困难,同志们和乡亲们生活更艰苦,你们不必为我而破费!"六地委领导动员他去苏北治疗,但他因不愿放弃工作而未能成行。

1945年3月,薛惠民病情恶化,别说走路,连说话都感到困难,再也无法跟同志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组织上将他安排在长江边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吴市包家湾一户群众家养病。4月,部队领导请来一位医德高尚、乐善好施的赵市医生俞步弘(人称"俞仙人")为他诊治。俞医生对在场的苏常太工委委员杨增感叹地说:"病入膏肓,为时太晚……"俞医生虔诚地在薛惠民的病榻前护理三昼夜,目睹了薛惠民白天边咯血边批文件,夜晚与来人研究工作的情景,对他"忘我"的精神深感敬佩。

4月20日,薛惠民停止了呼吸,他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夜逝世的,而上级"任命薛惠民同志为苏中六分区副司令员"的任命书送达常熟的时候,薛惠民已经离开了人间。

苏常太工委领导和武工队的同志们听到薛惠民逝世的消息,非常悲痛。包家湾的群众噙着泪水为他举办了隆重而不敢声张的葬礼,赶制了一具银杏木棺将其入殓,夜晚埋葬在数里外的坟地,没垒坟墩,但插上了暗记。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民政部门将薛惠民的灵柩动迁到虞山烈士陵园,同其他革命先烈安葬在一起,受到人民群众的凭吊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