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史老师话常熟史 (革命斗争篇章;故事三十四:中共常熟县委的再重建和民抗的诞生)
2024-08-21 10:06:11 作者:常熟“五老”志愿者 史岳行 阅读量:1331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中共常熟县委从建立到被破坏、重建后又被破坏,直至再重建,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异常艰难。

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年底,江苏省委建立了外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京(南京)沪线、沪杭线和长江三角洲广大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和建党工作。

12月间,李建模与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顾鉴修等人就如何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的问题作过多次商讨,商定由李建模去上海找党,争取党的领导;顾鉴修等人分别在浒浦、梅李、驸马泾等地联系原人救和武卫会的人员,了解敌情,秘密筹集枪支,准备武装抗日。不久,李建模在上海与中共江苏省委取得了联系。

1938年2月初,江苏省委派杨浩庐与李建模一起来到常熟。杨浩庐在抗战前入党,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来常熟后,以客商身份隐蔽在梅李镇上,经常与顾鉴修、陈刚、薛惠民等一起交流情况,确定发动群众、筹集武器的工作任务,为在常熟开展武装斗争作准备。梅李附近农民的抗租斗争发生后,杨浩庐与陈刚、薛惠民等人商量,预计到日伪不会善罢甘休,迅即布置农民中的积极分子转移,减少了牺牲和损失。任天石在塘桥(塘桥是梅李附近的一个小镇)建立游击队后,亟需加强领导力量。4月,通过陈刚介绍,任天石同杨浩庐见了面。任天石介绍了塘桥游击队的情况,请求派人去帮助和领导他们,得到了杨浩庐的支持。

自中共江苏省委派李建模、杨浩庐来常熟加强领导以后,不仅使梅塘两岸的几支抗日自卫武装得到巩固,而且使梅李镇及其周围地区的抗日活动有了发展。张云达等原武卫会和人救的领导骨干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团结梅李镇上一批爱国店员和青年知识分子,秘密进行抗日宣传及其他抗日活动,他们还不断加强与浒浦、吴市、小市、横泾、陆巷等地抗日青年的联系。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缺乏干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创立抗日游击基点所需要的军事干部格外缺乏。李建模、杨浩庐、任天石等人商定由杨浩庐直接抓武装,同时由李建模去上海向江苏省委汇报情况,要求省委派军事干部来常熟,加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

1938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了京沪线工委,林枫任书记,李建模、王仲良为委员,并派出曾担任过红军团长的赵伯华到常熟负责军事工作。为了加强常熟地区的建党建军工作,上级党组织决定再次成立中共常熟县委,李建模任书记,杨浩庐、赵伯华任委员。中共常熟县委的再次重建,标志着一个团结常熟人民进行敌后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的形成。

中共常熟县委再次重建后不久,就在塘桥附近的杨西段、周家宅基举办了一期流动的军事训练班。这个军事训练班,是以塘桥游击队中的一些骨干为主,加上驸马泾、小市、吴市、浒浦、横泾、陆巷等地青年三四十人参加的。训练班办了1个月左右。在训练班里,参加学习的人员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县委的同志为学员上军事和政治课,使学员的军事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军事训练班结束后,8月初,县委直接组织和领导的常熟第一支抗日部队——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第一大队在周家宅基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军事训练班的成员,塘南、塘北的一些农民自卫武装,以及周围群众,共有好几百人。会上,县委的同志阐明了民抗的宗旨,动员军民团结抗日。会后演出了抗日的活报剧,在当地群众中影响很大。

民抗为了团结争取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抗日,动员、争取梅李的徐少川参加了民抗。徐少川是浒浦帮会头子赵培芳的徒弟,在梅李镇、周行桥一带有他徒弟掌握的一些武装力量,民抗决定推他为大队长,而他手下的武装并不列入民抗的建制,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他与梅李周围的帮会势力及武装周旋,使民抗能够站稳脚跟并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与赵培芳的关系从浒浦税卡收入中提取分成,以补充部队活动经费。民抗副大队长则由任天石、毛鹏华担任。由于塘桥游击队的情况比较复杂,实际上参加民抗的,只是其中以任天石为代表的一部分抗日进步分子,群众中都称民抗是任天石的部队;推毛鹏华为副大队长,是为了减少矛盾,团结他们,一致抗日。杨浩庐任民抗政治主任,赵伯华任参谋长。

民抗建立时,包括不脱产的成员在内,共有人、枪70左右。其中随大队部一起活动的约有20多人。民抗成立大会后,大队部由杨浩庐、赵伯华带领移驻驸马泾、小陆泾一带活动。其余人员名义上编成3个中队,实际上均分散在各地。民抗还将原先在驸马泾建立的兄弟会公开组编为抗日自卫队。

民抗是中共江苏省委直接派遣干部在江南敌后较早创建的一支抗日武装。民抗初建时虽然力量很小,但是意义很大。它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常熟人民武装抗日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