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大运河枫桥段上塘河入口处,有一座雄关叫作铁铃关。铁铃关以条石夯基垒台,四面墙砌,中辟拱门,上覆关楼。关楼飞檐翘角,楼壁上还凿有一个个方形小孔,古时用于士兵了望巡视,发射矢石和大炮。关楼上有匾额,上书“铁铃关”三字,楼的背面亦有匾额题字“御寇安民”,正体现了此关的历史意义与重要作用。建于1577年的铁铃关,是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入侵而建造的一所关隘,与关前的运河以及枫桥构成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
明朝时,自枫桥至阊门的十里通道上,有铁铃关、白虎关和青龙关三道防线。铁铃关上悬挂着铁质铃铛,出现敌情时,士兵便会敲响铁铃,与阊门方向的青龙关、白虎关遥相呼应,通报敌情。而铁铃关是苏州目前唯一留存的明代抗倭军事防御设施。这处历史文化遗迹,蕴姑苏水乡之秀,显古道关隘之雄,刚柔兼济,堪称江南绝景。
每每走上铁铃关,都不免让人感叹婉约的江南人抵御外强、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史书有载“苏州抗倭之功,环为最”,这里的环,就是指明朝抗倭英雄任环。他在任期间,倭寇猖獗,任环主力抗倭,带领民众连年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倭寇势力,还有效策应了沿海地区的抗倭斗争。任环的事迹受到当朝皇帝的肯定,在史书上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雄居运河之侧、枫桥之畔的铁铃关,不仅为御寇安民发挥了重要作用,74年前,她还见证了千年古城迎接黎明的历史瞬间。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先后完成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1949年4月21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紧接着继续向东攻击前进。担任解放苏州任务的第三野战军第29军85师于26日晚分多路向苏州攻击前进,该师254团则奉命向枫桥方向攻击。由于铁铃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而敌军又在铁铃关和枫桥上都架设了机关枪,妄图据险顽抗,因此先后两次攻击均未能奏效。调整部署后,27日拂晓,254团一部组织正面进攻,一部偷渡运河后绕到敌后展开侧翼攻击,同时我炮兵抵达运河西岸作好射击准备。但为了保护文物古迹,解放军宁可增大伤亡,也不使用火炮,只是对敌形成威慑。5时35分,嘹亮的冲锋号在铁铃关西侧响起,轻重机枪一齐向敌开火,一营、三营的战士们利用八仙桌或木板,裹着厚厚的湿棉被当作“土坦克”分别扑向枫桥、江村桥;偷渡成功的二营从侧翼发起攻击。受到前后夹击,守军只得放弃阵地,仓皇逃窜。此战我军歼敌2个连、俘敌1个连,伪保安团1个连投降。铁岭关终于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而我军却有11名久经枪林弹雨考验的指战员,倒在了苏州解放、革命胜利的前夕。4月27日凌晨6时40分,苏州完全解放。在苏州人民的欢呼声中,人民解放军分别自金门、阊门、平门、娄门入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苏州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古老的苏州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解放后,昔日的铁铃关已经从一座古代的军事关隘变为枫桥景区的一部分,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参观;如今,它又列入苏州市第一批红色地名和“苏州大运河十景”之一,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铁铃关战斗史迹陈列馆”的建立,又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全方位向市民和游客展现苏州解放这段历史。
今天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作为一名有着50年党龄、20年军龄的退役老兵,不禁让人想起了75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当年那嘹亮的冲锋号和震天的厮杀声。我想起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诞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想起了最小年龄只有14岁的英勇善战的少共国际师,想起了刘胡兰、王二小等少年英雄,想起了牺牲在黎明前夜年仅8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想起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年轻战士陈祥榕,甚至想起发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处,人生何处不青山”誓言的少年毛泽东。正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甚至少年英雄们的流血牺牲,才换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个姹紫嫣红、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希望同学们走进铁岭关这个当年打响苏州解放第一枪的地方,走进我们身边这块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色少年,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可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同学们,让我们准备着,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