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五老”话南社:走进百年南社,重温先贤故事(四)
2023-07-11 16:36:00 作者:姑苏区“五老”志愿者:平龙根 阅读量:1373

故事16:汪东宝苏中写《校歌》。

图片6.png 

“至德称泰伯,文学推言游;专诸任侠兮,孙武兵谋。伊兹邦之含宏兮笼万象于一丘;思我先民兮抗志云浮。学端其始兮六艺是求,文事既饬兮武备修。张广乐兮佩吴钩,以和制国兮以勇事仇”(大意为:至上的道德楷模是泰伯,吴地文学首推孔子的江南弟子言游。专诸刺王僚侠肝义胆,孙武兵法流传千秋。我们脚下的土地气势恢宏,我们先民的文攻武略气吞山河。学习要从“六艺”开始追求,学好文的本领之外还要武备兼修。我们既要有张广那样的文采又要随时身佩吴钩,用大同的理想治理国家用非凡的勇气抗敌复仇)。这就是90多年前的《苏中校歌》,词作者正是当年南社社员汪东。

汪东,原名汪东宝,柳亚子的小姨夫,江苏吴县人,住苏州娄门东北街。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章太炎,精通音韵、训诂、文字之学,时人誉为“近代词学大家”。1927年时任江苏省督学汪懋祖受命组建苏州中学时,先后引进了陈去病、吴梅、汪东等南社社员来任教。汪东后来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院长,解放后曾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江苏省副主任等职。汪东还工于书画,苏州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等都曾留下他的墨迹。1963年初,周恩来看到汪东所画墨梅及《东风第一枝》题词,赞赏不已。

 

故事17:于右任《哀歌》诉乡愁。

图片8.png 

由南社后裔、学者金建陵、张默梅夫妇著述的《墨痕微漾》里,有“两任总理吟诵于右任的诗作”一文。文中写道:“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刚刚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会见约800名中外记者。他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我想起了一位辛亥事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他在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诗词!”另外讲述的是六十年代初,时任甘肃省长邓宝珊到北京开会,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高兴地对他说:“于先生又有诗了”。接着周总理饱含深情地吟诵了于右任的《南山》、《望雨》两首新作。这两首诗也是于右任被挟持到台湾后的感伤之作、怀乡之作。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他不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同时也是南社社员,他与许多中共早期领袖有君子之交。毛泽东曾回忆说:“当我在长沙的中学读书时,我第一次读到的报纸,报名《民立》,是民族主义派的报纸……我读了以后,极为感动……同时我也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同盟会的会纲。”这张《民立》报,就是当年于右任办的。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在自感余日无多情况下写的这首《哀歌》(又名“望大陆”),集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读来不免让人潸然泪下。

 

    故事18:沈钧儒匠心修《宪法》。

图片9.png 

    你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谁受命牵头起草的吗?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南社社员之一的沈钧儒。

沈钧儒,祖籍浙江嘉兴,1875年1月2日出生于苏州城内一户书香世家。1904年考中进士,入职刑部,从此与法治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年进入日本私立政法大学法政速成科学习,1908年学成回国后到法部任主事。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参与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护国、护法运动,推动浙江立宪运动,并于同年入南社。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沈逐步认识到国民党当局的本质,决心脱离政治,受邀担任上海法学院教务长,还积极从事律师工作,在法律界声誉愈盛。1936年11月因呼吁爱国抗日被捕,引发“七君子”事件。被保释出狱后以更大热情投入抗日活动,并组建中国民主同盟,始终站在抗日救亡前线,抗战胜利后又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被命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推动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不遗余力。1954年3月起,被推举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修订工作,并将该年出生的孙儿取名“沈宪”。从一名科举取士的封建士大夫到用法治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爱国者,沈钧儒的一生可以说是呼法、立法、护法的一生,被周总理称之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被董必武誉为“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法治遗产和精神财富。

 

故事19:周瘦鹃“小筑”迎贵宾。

图片10.png 

在姑苏区凤凰街王长河头3号,有一个名叫“紫兰小筑”的宅园。想当年,这个宅园曾迎来周恩来夫妇、朱德夫妇、陈毅、叶剑英及成千上万的观赏者呢!而这个宅园的主人,就是被称为“南社通才”的苏州人周瘦鹃。

为什么称周瘦鹃为“南社通才”?因为还在读书期间,他的处女作《爱之花》(剧本)就在《小说月报》上刊登,接着搬上舞台,改编成电影。中学毕业后,他又专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周还历任《申报》、《新闻报》编辑,《礼拜六》、《紫罗兰》、《半月》等杂志的主编。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周与鲁迅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这是他民族气节的表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钻研盆景园艺,曾先后3次参加国际性比赛,连续2次夺魁1次亚军,盆景艺术誉满天下。建国后他积极投身于苏州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工作,以清新的笔触讴歌新中国新生活,形成了文学创作的又一轮高潮。先后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苏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1959年和1962年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周还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有名的丹青书法家,被誉为创作、翻译、编辑、园艺等事事皆能的“通才”。1968年去世。1989年9月被国家建设部追授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故事20:蔡元培题词赠“南社”。

图片11.png 

在山塘街“中国南社纪念馆”,有这样一幅题词:“南社:革命精神,文学模范。蔡元培题”。蔡元培曾先后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其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思想新潮流的聚集地、一代知识分子接受民主科学思想的摇篮、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本人则被毛泽为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那么蔡元培与南社有什么渊源呢?原来1902年,陈去病、柳亚子先后参加了蔡元培等发起的中国教育会。1904年2月26日,由蔡元培出任总编辑的《警钟日报》在上海创刊,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三位南社元老曾在该报“杂刊”栏目发表诗文。1906年柳亚子加入同盟会,后又参加了由蔡元培等主盟的光复会。《警钟日报》及《苏报》、《民吁日报》等新闻报刊锻炼了一批反清反专制的文化人,为南社成立培育了人才。蔡元培虽未参加南社,但与南社的许多社员皆有交往,且对南社予以一贯的支持和关心,曾参加过1934年3月4日南社于上海四川路新亚酒店举行的临时雅集。1936年2月7日,南社纪念会在上海福州路同兴楼举行第二次聚餐会,函请蔡元培为名誉会长。正因为蔡元培与南社元老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因此为南社题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南社先贤的故事意韵悠长。南社首次雅集于山塘,这是历史的垂青。讲好南社故事,这是我们的责任。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