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五老”话南社:走进百年南社,重温先贤故事(三)
2023-07-11 16:33:44 作者:姑苏区“五老”志愿者:平龙根 阅读量:1299

故事11:李叔同《送别》永传唱。

图片1.png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说起这首“送别”,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可你是否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南社社员李叔同(弘一法师)呢?“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国是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这是江泽民主席当年爱唱的《祖国颂》;“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课毕放学归……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这是当年无数学子爱唱的《校园夕歌》,词作者也是李叔同。李叔同才华横溢,书法、篆刻、戏剧、绘画、校园歌曲等样样精通。他还第一个把西方洋油画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广告艺术、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还是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第一任书记叶天底在浙江一师求学时的音乐老师呢!

 

故事12:黄兴浴血护“共和”。

图片2.png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但是如果你认为南社社员都是一些文弱书生,那么你就错了。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之一、被时人与孙中山并提为“孙黄”的南社社员黄兴。

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乡绅家庭,24岁以优异成绩保送至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选派至日本留学,回国后秘密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拟于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那天起义,事情泄露后流亡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选为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黄兴自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协助孙中山发动和领导南方各地的武装斗争,经常受命于危急艰难之际,搏战于枪林弹雨之中。尤其是1909年秋的广州新军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亲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击总督衙门,两指被子弹击断仍奋勇杀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中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建立了不朽功勋。1916年10月31日黄兴英年早逝,孙中山亲撰挽联:“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大意为:随何、陆贾都曾是汉高祖时的文官却没有武功。而绛候周勃、丞相灌婴都是汉高祖时的武将却缺乏文采。但黄兴即使是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都能处置得当,确是从古到今不可多得的人才;伯夷和柳下惠到底谁更贤德,世间有人像彭祖那样高寿却也有人不幸夭折。我与黄兴相识虽仅十载,但从此之后却死而无憾),赞扬了黄兴的文武双全,表达了与黄兴的战斗友谊。

 

故事13:林宗雪北伐展英姿。

图片3.png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北伐战争中,一首《国民革命歌》响彻四方,一支由共产党员为骨干、叶挺任团长的“铁军”威震敌胆。但你知道当时还有一支“女子北伐军”吗?而这支“女子北伐军”的司令,就是南社社员林宗雪。

林宗雪,又名张雪,浙江平湖人,入社号10。入社后多次参加南社雅集,南社第三次雅集时被选为南社庶务,是女子进入南社领导层的第一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10日,“女子国民军”(也称“女子北伐军”)成立,这是上海最先出现的女子军事团体。由于林能言善辩、敢作敢为,在应征中脱颖而出,担任“女子国民军”司令,随同浙江援宁军会攻南京。继而辗转多地募集资金,接济民军,从而形成了整个女界对辛亥革命的支持,受到了孙中山的表扬。南京光复,“女子国民军”又受到孙中山的检阅,队伍增至千人,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停止活动。当时与林宗雪并肩作战的还有唐群英(中国第一位女同盟会会员)、张汉英(曾被孙中山誉为“创建民国的巾帼英雄”)两位南社女社员。尽管女子国民军存续时间不长,但在近代女子参政议政运动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飒爽英姿的“女子国民军”司令林宗雪也因此被称为“民国南社奇女子”而载入南社史册。

 

故事14:廖仲恺捐躯何所惜。

图片4.png 

20世纪初期的中华大地风云激荡,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潮流势不可挡,南社、黄埔军校便是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先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廖仲恺,既是“新南社的代表人物”(柳亚子语),又是黄埔军校创办时的国民党党代表,可见其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

廖仲恺童年生活在美国,17岁那年随母回到故乡私塾学习,一年后到香港读书,1902年底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廖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被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从此便追随孙中山,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道路。1914年夏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廖任财政部副部长,显示了理财方面的卓越才能;1925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军政府成立,廖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全力筹措军费支持北伐;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后,廖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竭力扶助农工,推动国共合作,1924年又受命筹备黄埔军校并任命为黄埔军校党代表,被称为“黄埔的慈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廖坚决维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仇视。当听到暗杀的风声,廖坦然地说:“我为国家、为民族,死何足惜!”1925年8月20日,廖遭到暴徒的暗杀。而廖的女婿李少石是中共党员,曾为周恩来的英文秘书,与廖仲恺一样,也是革命烈士。

 

故事15:邵飘萍碧血染“稿笺”。

图片5.png 

学过《中国新闻史》的人,一定记得邵飘萍这个名字。

邵飘萍(曾改名振青)出生于浙江金华一普通农家,自幼聪明好学,14岁就考中秀才。1902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1912年到杭州与人合办《《汉民日报》,后该报被封,邵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组织“东京通讯社”。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期间加入南社。1918年创办《京报》,明确办报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反映民意、抨击时弊,后人誉之为“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

1918年,邵倡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此间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的毛泽东经李大钊介绍也参加了该会成为邵的学生。“五四”运动时因揭露曹汝霖等人的卖国罪行,《京报》被查封,邵再次流亡日本。次年回国后复刊《京报》。1925年经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入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报道,后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杀害。若干年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亲自批示邵飘萍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