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沧浪中学校】聚焦“五心”教育实践 办好运河边的好学校
2023-06-14 13:24:27 作者:苏州市沧浪中学校 阅读量:1226

沧浪中学是江苏省苏州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是立达中学西校区,成立于2015年11月,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有25个班级、师生员工近千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一个中心”,坚持办适合的教育和育多样的人才“两个理念”,锚定学生读书的好地方、教师成长的好平台、老百姓满意的好学校“三个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关工委的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关工委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学校围绕“老少心向党、奋斗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暨“五心”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心怀梦想,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1.建强铸魂育人主阵地。深入贯彻学习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题系列活动,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德育场地,挖掘校园德育资源,发挥全员德育影响力,实现校园德育系统化、德育场地全域化、德育影响生活化。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会课等固定德育课程和体育文化节、浪花舞台、运河文化等特色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每周四中午开展浪花舞台活动,展现学生的特长与魅力,让更多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元宵迎新学生开展写心愿、送祝福、挂灯笼、接福包等活动,引导“小浪花”们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学校新生入学课程、中考加油系列课程,让学生对沧浪有更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2.实现德育管理精细化。根据年级特点,进一步夯实德育工作基础,推进德育精细化管理,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化,构建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初一年级围绕“立德·树规”,明确规章制度,树立规则意识,实施规范管理。初二年级围绕“修身·明心 ”,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格;初三年级围绕“立志·笃行”,侧重生涯规划、理想信念教育。抓好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支德育队伍,以点带面,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架构。落实好主题班会,注重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落实身心发展新举措。学校将心理课作为必修课正式纳入日常教学,课程化、制度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申报德育课题《苏州市心理班会课实践与探索》。学校成立“踏浪扬歌”心理社团,每班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积极关注了解身边学生的心理动态,定期填写《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学校心理辅导室挂牌公示辅导教师排班信息,每天固定时间接待学生、家长和教师,并接受其他时段预约咨询。每年常规开展入学衔接教育、心理拓展训练、考前心理辅导、校园心理节等系列活动。

二、心想成才,科技教育成就学生精彩人生

1.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校目前拥有直属初中学校最先进的科技课程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科技教育服务。2020年至今,学生在科技教育方面已经累计荣获国际级奖项3项,省级一等奖19人次,市级一等奖27人次。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十四五”首批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十四五”第一批苏州市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等荣誉。

2.构建多元科学课程体系。学校将学科课程及科技教育有机地融合,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让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性思维。利用每周全科阅读普及学生科普类知识,组织学生参加“一到无穷”、“金钥匙仿生机器人大赛”、“青少年创意编程”等专项赛事,每年开展“数科节”等系列活动。

3.建设沧浪少年科学院。2021年,沧浪少年科学院成功申报为市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在市级视导中被评定为最高等级“示范”。沧浪少年科学院共设置人工智能、大脑科学研究、生命科学、数字科学、光电物理等系列课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心有文明,让志愿活动蔚然成风

1.志愿宣讲运河故事。学校精心策划了“融江南文化,讲运河故事”运河浪花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小浪花们走访石湖18处美景,翻阅大量古籍资料,撰写十万余字走访笔记,录制音频《沧浪石湖说》《沧浪运河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听人数超万人,掀起广大市民的爱家爱乡热情。学校“融江南文化,讲运河故事”志愿者项目荣获苏州市十佳志愿者服务项目。

2.志愿传承江南文化。学校浪花志愿者积极传承江南文化,积极学习江南丝竹、吴歌、苏绣、船拳等多门校本课程。推出“千里运河·只此沧浪”系列文创。运用传统国画的形式,挖掘品味运河之美,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富”起来、“流”起来。与吴门桥街道合作,邀请多位苏作大师,举办“缂丝艺术”“剪纸艺术”“姑苏皮老虎工艺”“苏派鸟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学校还被命名为苏州市江南船拳传承基地。

四、心愿劳动,打造“四时田园”劳动教育品牌

1.凸显内涵建设。学校“四时田园劳动课程”源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四时”即为四季,构成生存与生活的时间规律,“田园”即为农田园圃,构成生存与生活的空间环境。“四时”横向时间轴与“田园”纵向空间轴的交汇,构成原生态劳动学习场域,引领学生在劳动成长中滋养心灵、树立理想,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10月,“四时田园劳动课程”通过市级课程基地立项并于这学期正式启动建设。

2.强化学科融合。“四时田园劳动课程”共开设“四时之诗” “四时之技”“四时之作”“四时之理”“四时之彩”等5门基础课程,《树林里的“碳”索》《土地里的学问》《美食里的秘密》等3门拓展课程,《沧浪二十四节气》和《我在沧浪修古物》2门特色课程,通过探究、实验,跨学期融合,形成具有沧浪特色的创新型跨学科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3.注重实际效果。学校有近10亩树林,土埴肥厚、空间开阔、绿树成荫,具备良好的场域优势,是开发探究性课程的天然沃土。目前,已初步开发出“生生农场”供学生开展种植劳动体验。同时,初三教学楼二楼大平台和校园北门西侧空地,也已种植成片的花卉和果蔬,成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和休闲放松好去处。

五、心系苏州,盘活周边教育资源

1.发挥地缘优势。学校毗邻京杭大运河和石湖风景区,青山拥翠,绿水萦绕,四时景致分明,一派山水田园风光。一条大运河、一泓石湖水、一座上方山、一幢楞伽塔,构成了学校的区位标识和人文底色。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周边山林地理、水文气候、文化遗址、历史古建、动植物园等资源优势,开展乡土教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沧浪运河文化”课程为学校首个市级课程基地,荣获市级视导示范,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2.汇聚内外资源。学校目前与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苏州市粉化院建立粉画幼苗培育基地,与上方山植物园、吴文化博物馆、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中科院脑机所、苏州市文保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课程合作联盟,定期邀请专家走进校园,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感受苏州文化的魅力风采。

3.弘扬苏州文化。2021年1月,开展“新年行大运—走运河,送祝福”行走运河实践课程,师生步入石湖、吴门望亭、虎丘塔等十大运河文化地标,向市民介绍和宣传“运河十景”,传播和推广苏州运河文化。2021年9月开展“非遗零距离”文化深呼吸民俗文化节活动,表演诗剧《凌波不过横塘驿》、丝竹民乐《十送红军》、江南船拳,向市民展示苏州文化魅力,学校多次在苏州市三话比赛中荣获直属特等奖。 

下一步,学校将全面落实此次会议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关工委工作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奋斗新征程,擘画新图景,为我市关工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