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沙家浜小英雄》
金曾豪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70年来,那段血与火的斗争一直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一直是我们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一旦有战争,孩子们同样不可逃避。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我们父辈的少年时代。那是一个非凡的时代,一个弥漫着战火,同时也响亮着英雄战歌的时代。
历史不能堙没,国耻不能遗忘。纪念是向堙没和遗忘的对抗,而没有哪一种方式能比文学走得更深更久。我们这一代人通过《小兵张嘎》、《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作品,分享了父辈战斗的童年,从中获得生动的教益。我想,我们的下一辈人同样不可以忘怀我们民族那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同样需要接受那个烽火岁月所给予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每个人心底里都有英雄情结,一个民族哪能没有英雄主义?我认为,没有英雄崇拜的孩子往往会缺少战斗激情和奉献精神。战争离开我们很远了,优裕地生活在和平环境的当代孩子,特别应当补上英雄主义这一课。当代儿童文学中,英雄主义的旋律似乎奏得并不铿锵。在《小兵张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儿童文学创作似乎悄悄地疏离了这一题材。孩子们倒是可以在网络游戏中接触“战争”,但那里头的战争是游戏化了的,往往是伪装的暴力和恐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可喜的是,近年来,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又出现了《满山打鬼子》、《少年的荣耀》等长篇小说,我希望我的《沙家浜小英雄》也能算一部。
“苏常太地区”邻近汪伪“首都”南京,又是日寇“清乡”重点地区,被敌伪势力视为心腹大患。他们一次次地疯狂“清乡”,企图扑灭这一炬“芦荡火种”。由于敌、伪、顽势力的盘根错节,疯狂围剿,常熟的抗日斗争格外错综复杂,格外艰苦卓绝,常熟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京剧《沙家浜》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余生也晚,未能亲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但是,我却常常以故乡这片不屈的土地上的这一段英雄历史为自豪、为光荣,而且总想以自己的笔,艺术地记录当时的斗争生活和英雄形象。作为一个习惯于为孩子们写作的作家,我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时代的少年们。我觉得,作为一个常熟籍的儿童文学作家,写出那个时代的少年英雄,是我的一种责任,是一个使命。《满山打鬼子》是东北的,《小兵张嘎》、《少年的荣耀》是华北的,我们江南也应当有这个题材的儿童小说。
在“沙家浜”的故乡常熟,曾经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少年英雄故事。就《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常熟分卷》一书,就收入少年抗日故事十多个。这就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2004年,我在深圳颁奖会上遇到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先生。当时老作家已经年过80岁,身体挺硬朗,说起张嘎子来还是滔滔不绝。他是河北人,亲历了那场战争。比起他来,我写抗日题材作品会多一点困难。但我还是有信心,因为这段岁月是我们父辈经历的岁月,还不是十分遥远,我可以通过那些亲历者,来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其次,我是本土作家,熟悉这方水土这方人。历史是连续的,当代生活中必有历史的遗韵。
而刺激、推动我的另外一个创作动因是所谓风流版小说《沙家浜》的出现。我希望用我的笔把尽可能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下一代。当然,这里说的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
有人问我对这部战争题材少年小说的自我感觉。
高洪波先生曾用12个字来概括我的少年小说:江南味道,青春气息,传奇色彩。《沙家浜小英雄》突出的是传奇色彩。作品写的是抗战时少年特工的斗争生活,采用传奇笔法是自然的事。当然,作品也有“江南味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下,江南人的生活依然弥漫着吴文化的气息,这也是对侵略者的一种蔑视。
在这一部21万字的小说中,我写了几个少年在烽火中成长的一个段落。英雄不是天生的,是生活锤炼出来的。“锤炼”者,一个是火,一个是锤。如果那个非常的年代是火,那么这锻打的“锤”就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
时代造英雄。小主人公金端阳崇拜武工队中传奇英雄“水上飞”,一心成为水上飞式的传奇抗日英雄。端阳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情结,但草率鲁莽,常常因感情用事误事。为传递胡传魁秘密投敌重大情报,为运送后方医院急需的药品,为诱捕叛徒特务,为营救新四军特派员,他多次进县城、下苇荡,充分展现了他的不凡身手和爱国情怀。面对父亲以生命的代价救下来的武工队员的叛变,发现自己厌恶的百般讨好日本人的大福师竟然是新四军派出的卧底,发现好朋友竟是胡传魁的儿子,他又经受了非凡的情感历练……在一次次挫折之后,在武工队和老地下工作者的培育下,金端阳一点点成熟起来。小英雄就是这样慢慢成长起来的。
我把小说中的第二号人物胡顺设计为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的儿子。(胡传魁的原型是胡肇汉是湖南人,我作品中的胡传魁是山东人。)家毁母亡之后,胡传魁的儿子胡顺知道父亲在拉队伍打鬼子,便千里迢迢从老家到江南来寻找父亲。流浪途中,胡顺结识了金端阳,成为好朋友。当胡顺找到父亲时,父亲己经当了汉奸。在唯一的亲人当了汉奸之后,这个对日寇怀有家国仇恨的山东少年情何以堪!又路向何方?
另外还有几个少年角色:小弟、大米和小月。小弟老实而有责任心,小月细致而有心机,都是典型的江南农家少年。耍猴的大米是流浪儿,有一点油滑,有一点江湖气。他们是别一种少年的典型。这些身世各异,性格各别的孩子,在战火的锤炼下都有了跳跃式的成长。
英雄主义和传奇色彩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倾向,但就本质看,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成长是儿童文学的母题之一。
我希望小读者们能在这部作品中见证小英雄们虽然跌跌撞撞,但一往无前的成长历程。希望小读者们就此获得阅读的愉悦和精神的教益,和小英雄们一起经历攀登式的成长。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小读者们也能大致了解到我们的父辈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金曾豪:江苏常熟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两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青春口哨》、《狼的故事》、《苍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