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恺,男,字玉芝,又名祖根、根宝,1898年出生于江阴顾山镇。
谢恺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14岁来到常熟县大市桥(现常熟市常福街道大义集镇)范恒生堂药店当学徒。他做事勤快,用功读书,钻研医道。学徒期满,经老板范义庭举荐,到王庄瑞和堂药店当伙计。谢恺待人热情,常为贫苦百姓开些"汤头"药方,深受群众欢迎。后离开药店,背起药箱,闯荡江湖,以游医为生。1922年,回到大义,帮茶馆、饭店担水度日。不久,到大义东街的义生堂中药店当职员。其间,谢恺得到常熟圣公会赏识,成为传教士,他期盼通过传教能唤起民众善良的心灵,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常熟,谢恺立即发动大义镇的学生及社会青年组成"归义乡青年同志救国团",上茶馆、酒楼等公共场所,宣传五卅惨案的经过,控诉帝国主义的在华暴行,呼吁国人团结起来。他创办《澄波》月刊,组织归义乡业余剧社,开展义演募捐,发动虞西11个集镇人民举行反帝爱国大游行,声援上海罢工工人。
谢恺的反帝爱国行为,触犯了教会。于是他被要求前往无锡的江苏圣道书院学习神学,以禁锢他的思想。然而,谢恺放弃神学,信仰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加入了国民党。他利用假期到澄、锡、虞三县边境地区兴办农民识字班,宣传"实行三大政策""耕者有其田""为周水平烈士复仇",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秋,由中共常熟特别支部书记曾培洪(李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1月底,谢恺回到大义,积极发展国民党组织。12月底,国民党常熟县第三区党部在归义乡的复活堂成立,他被选为区党部宣传委员。1927年1月,他作为第三区党部的代表参加国民党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后,他忙于组织建设、宣传发动、建立武装,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谢恺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筹建农民协会上。他曾在大义桥西桥堍,站在长凳上,向过往的民众进行演讲,号召农民团结起来,打倒收租米的人。他以归义乡为中心,成立了归义乡农民协会;将《澄波》月刊改为《青年》半月刊,宣传大革命的形势,报道当地的农运动态,农民协会会员迅速发展到7万余人。谢恺还把商团改组为民团,建立农民武装,维护农民利益。有一次,谢恺在区党部黄二房召集地主开会,责令地主限期交出租簿并烧毁,地主们为之大惊失色。4月上旬,他联合虞西各乡组建了虞西农民协会,并在小山头召开虞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农会会员达近万人。会上,批斗了椿树头村殴打佃户的地主周志高,烧毁了田契、租簿。
4月下旬,谢恺按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指示,连夜奔波数十里,在王庄、冶塘、钱家宅等地发动数千农民(号称2万人),集中大义小山头誓师,于凌晨时分进军,直逼常熟北门准备参加党组织发动的起义,但因事泄行动被取消,农民队伍半途撤回。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级党组织决定让谢恺等共产党员撤离常熟,经上海转移到武汉。国民党第三区党部的王北山、王际时、宗锦庠等反动派分子怀疑谢恺是共产党员,决定向谢恺举起屠刀。1927年6月下旬,在谢恺动身前夜,王北山诱骗谢恺说:省里来人,有机密事商谈,已在王家楼上等候。当谢恺走进王北山家,预先埋伏的宗锦庠朝谢恺当胸开枪,谢恺左臂中弹受伤,跌跌撞撞,站立不稳,捂住创口忍痛责问:"你们干什么?"同时随手拿起小孩睡的摇篮和太师椅还击。见其反抗,宗锦庠扑上去奋力将他按捺在地。谢恺临危不惧,义正词严地斥责他们说:"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你们若不好好学会自食其力的本领,世界必无你们立足的余地。"并高呼"共产党万岁!"宗锦庠又对准其要害开了一枪,谢恺壮烈牺牲,时年29岁。
为掩人耳目,他们又用菜刀毁了谢恺的面容,将尸体搞得面目全非,然后用皇后墩旁大塘河簖上的一条小网船,将装在竹篓里的尸体运到湖桥外的尚湖,绑上石头,沉入湖底,进行毁尸灭迹。后被群众从湖中捞回,葬于小山。
1951年1月27日,常熟县人民法院在大义小山头举行万人公审王北山大会。会场上,群众振臂高呼:"枪毙王北山!""为谢恺烈士报仇!"经过公开审判,杀害谢恺的主犯王北山在小山被执行枪决,其他罪犯也都受到应有的严惩。
当年,谢恺曾在小山头召开虞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举行虞西武装起义誓师大会,遇害后又被安葬在小山上。24年后,凶手王北山被枪决的地点竟然也在小山头。人民政府终于用正义的枪声告慰了谢恺烈士的英灵!
谢恺是常熟农民运动的先驱者,又是常熟地区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烈士。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周文在将军曾说过:“不仅应帮谢恺同志建墓,且要在最重要的显著的位置上,因为在常熟革命史上,谢恺同志是第一个牺牲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