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有一位被特殊孩子亲切地称为“哑父”的人,他用近半个世纪的绵绵春秋,无悔地为这些不幸的残障孩童付出全部的爱,让他们拥有金色的童年,获得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成长空间。他,就是曾赴京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好人、江苏省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苏州市道德模范,现任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顾问的陆振华。
一脚迈出,终身付出
陆振华是常熟市古里镇湖东村人,出生于1952年,从小向往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1973年,从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组织安排去昆山聋哑学校工作。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然而,陆振华来到昆山聋哑学校时,迎接他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一本教材、没有一名教师的“空壳学校”。陆振华一行来到学校的第一任务,是学会聋人手语,掌握与听障学生交流的本领。在无锡市聋哑学校半年实习的时间里,陆振华从未回家过一次。星期天老师休息,他就和听障学生聊天,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通过深入交流,陆振华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了解了听障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
在陆振华他们的艰苦努力下,昆山聋哑学校于1974年9月准时开学。学校共设两个班级,有48名学生。1975年9月,昆山聋哑学校扩大招生范围,新招两个班级。此时,苏州地区常熟聋哑学校创建。翌年9月,经苏州地区教育局研究,原在昆山聋哑学校学习的常熟学生和张家港学生,回到常熟聋哑学校学习,陆振华第二年也回到常熟任教。作为骨干教师,陆振华在学校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同时,又挑起了教学研究的重任。
然而当时,文字的普及率尚且不高,通用的手语词汇更是少之又少。普通儿童到读小学的时候掌握有声语言的词汇量已经达到6000个,听障儿童通常要学习六年后才掌握2000个词汇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此后10年间,陆振华着手编写系统的手语教案。他将日常词汇按照26个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写下来,并在旁边依次标注手语手势。他将10万字的手写内容汇编成册,并请美术老师按照文字注解将手势一一画出来。这本珍贵的《聋人手语图》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地区聋哑学校首本自创通用教材。
《聋人手语图》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陆振华在特殊教学研究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进入新世纪,他撰写的新书一本又一本相继出版。《聋人手语500句》《特殊学校语文教育100法》《聋童康复之路》《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与特教班建设》《融合教育“常熟模式”》……这些不仅是他近半个世纪创新特教工作的经验结晶,更成为他坚守近半个世纪特教生涯,为残障群体奉献的有力证明。
一声“哑父”,倾情坚守
残障儿童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学习能力不强,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陆振华牢记“特殊学生需要特别关爱,特殊教育需要特别奉献”,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与他们交心做朋友,全心全意教导他们、呵护他们。他不仅是老师,更像一位父亲,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关注着大家的衣食住行和冷暖安危。
陆振华不仅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关心这批特殊孩童毕业后的就业和婚姻。他先后为100多名毕业学生落实工作,20多对聋人在他的牵线下成了家。他经常鼓励孩子们正视现实,认识到唯有自强自立才能赢得尊严,明白勤能补拙同样能有人生的精彩。
对于那些无法上学的重残孩子,陆振华主动“送教上门”。1994年9月的一天,张家港市塘桥镇的一位农民满面愁云找到陆振华,说他的儿子钱毅22岁了还不会说话。陆振华立即跟着他来到塘桥镇,发现钱毅已经错过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听力损失过大,一时很难恢复。当陆振华把这个结果告诉钱毅父亲时,对方原本满心的期待瞬间变为落寞。此情此景让陆振华深受感触,他当即决定:无偿为钱毅上门送教,并且为其制定了一个大龄聋人语言训练三年计划。
从常熟市区到张家港塘桥有50多里路,此后三年的每个星期日,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陆振华都坚持不懈,几经辗转来到钱毅家中,为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经过3年的精心辅导,钱毅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实际掌握词汇2000多个,超过了国家三级康复的标准,能自如地与普通人交流。
此后,陆振华又先后到张桥、古里、淼泉等乡镇上门送教,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哑父”。为了帮助更多特殊孩子,1998年起,陆振华走出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服务。他在枫泾社区免费开设特殊教育辅导室,为各类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康复指导,并为成年特殊人士提供就业咨询;他在本地电视台《春来茶馆》开设了“跟我学手语”栏目,每周提供免费教学服务,让全市人民都来关注特殊群体;他还在“新教育在线”成立了“陆振华特殊教育咨询室”,为全国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帮助。2017年,作为首批“常熟市教育局关工委五老工作室”之一的“陆振华工作室”的领头人,他进一步拓宽思路,招募成员形成人才梯队,组织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影响并带领着更多的特教工作者服务特殊儿童。
一份坚守,奉献终身
针对普通学校无力、无心教育残障学生和残障学生“随班混读”的现象,2003年5月,陆振华向教育部门写了一份报告,获得了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和论证,2004年2月,全国第一家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常熟成立。作为创始人,陆振华带领团队成员开启了长达10多年的融合教育探索之旅。
10多年来,从最初的3个特教班,到全市84所普通中小学资源教室全覆盖,常熟融合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原创的“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种特教班办班模式让特殊孩子有了多元安置、自主选择的空间;“医教结合”“复式教学”“生涯规划”三种教学特色更是满足了特殊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018年陆振华主持的课题《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省内外专家赞誉为融合教育“常熟模式”。
优秀的工作成果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社会的认可、江苏省内外特教同行的点赞。《现代特殊教育》杂志多次专题报道常熟特教经验,国际救助儿童会、南京特教学院以及广东、四川等地的近百家单位纷纷来常考察学习。陆振华也由此作为代表赴京参加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代表研究团队领奖,接受国家主要领导人接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让陆振华深受触动,更成为他长期以来秉承的信念。“我感觉背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把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让特殊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惠及更多的特殊儿童。”陆振华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陆振华马不停蹄地奔跑在推动融合教育不断发展的路上。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国家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主持人)、江苏省首届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回望来时的路,陆振华说,自己只是坚持着“有难必帮、有残必助、有求必应”,时时处处为残疾学生着想,点点滴滴为残疾学生服务,完成让每一位残障儿童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他将不忘初心,不断前行,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创新常熟融合教育,赋予融合教育更丰富的时代发展内涵,使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