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姑苏区:霜降时节棉絮飞 老手艺扎根新课堂
2025-10-27 16:39:35 作者:姑苏区平江街道东环社区关工委 阅读量:60

霜降已至,秋意渐浓。伴随渐冷的天气,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分校的课堂里却暖意融融。10月23日,来自平江街道东环社区的手工艺人叶伯强带着与自己相伴多年的弹弓、木锤、木盘、线杆等一套弹棉花的老物件走进校园,为学生们现场演示并教学这项非遗传统技艺——弹棉花。棉絮飞舞间,不仅织就了温暖的棉被,更串联起了几代人的记忆,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111.jpg老物件1.jpg

老物件奏响岁月音 非遗技浸润学子心

演示现场,没有现代机械的喧嚣,只有充满韵律的“砰砰”声响。叶伯强师傅手持近一人高的木质弹弓,娴熟地用木锤有节奏地敲击着牛筋弓弦。随着一次次击打、震动,原本紧实的棉絮瞬间变得蓬松、舒展,如雪花般轻盈飞舞。随后,叶师傅手法精准地进行铺棉、拉线、按压,用细密的纱线为蓬松的棉絮“定型”,再用圆木盘反复磨压,使其紧密贴合。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引得围观的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以前只在书里和老人的故事里听过‘弹棉花’,今天亲眼见到,太神奇了!”学生们兴奋地说,“叶爷爷好像有魔法,一敲一打,硬邦邦的棉花就变得像云朵一样软!”

211.jpg311.jpg

廿八载坚守匠心路 老手艺扎根新课堂

今年是叶伯强与弹棉花手艺相伴的第28个年头。这门手艺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家族技艺。“当年学艺,光是基本功就练了五年。”叶师傅回忆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弹棉匠人背着弹弓,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曾是人们熟悉的风景。随着时代变迁,羽绒被、蚕丝被等各式新品涌现,手工弹棉花的场景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视野。为了适应发展,叶师傅后来也引入了部分机械辅助,形成了如今“半机器、半手工”的模式,效率大大提高。“但机器做的,总觉得少了点‘魂’。”叶师傅抚摸着那把已被磨得光滑锃亮的木弹弓说,“这老手艺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心里有这份手艺,就踏实。”正因为这份对传承的期盼,当社区邀请他进校园展示时,叶师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看到孩子们眼中好奇与敬佩的光芒,内心感慨万千:“现在觉得这行辛苦、回报少的年轻人多了,愿意静下心学的少了。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乐意教,希望这门老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

411.jpg

一弹一指亲身体验 匠心传承自此知始

在叶师傅的手把手指导下,几名好奇的学生也上前尝试。他们小心翼翼地举起木锤,模仿着叶师傅的动作敲击弓弦。起初力道和角度都难以掌握,但在叶师傅耐心地纠正下,逐渐找到了感觉。看着自己手下被震散的棉絮渐渐变得蓬松,孩子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看着简单,自己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一位体验后的同学抹了抹额头的汗说,“要控制好力度和节奏,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从叶爷爷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坚持’和‘匠心’。”

叶伯强师傅的这次校园之行,如同一根轻柔而坚韧的纱线,将过去与未来紧密交织,让一项古老的技艺在年轻的心灵中,找到了新的可能。据悉,此次“弹棉花进校园”活动,由平江街道东环社区党委、关工委联合党建联建单位平江实验学校分校共同开展。 “大部分传统手工艺正逐步被机器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匠心精神、其中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情感温度,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让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就是为了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保护的种子,让它们不会随着老师傅的老去而消失。”东环社区党委书记曹怡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引导和支持像叶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融入社区发展,让“弹棉花”“磨剪子”等承载着人间烟火气的“小修小补”技艺回归社区“厅堂”,既方便居民生活,也为这些老手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