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全国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的沙家浜再一次传颂着一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他是谁呢?他就是毛士和。
苦难的童年
毛士和 (1927-1941),又名毛讯,1927出生于常熟唐市镇语濂泾河北街一户十分贫困的佃农家庭。父亲叫毛晋和,母亲叫徐桂媛,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叫毛炽和,两个姐姐一个叫毛翠林,一个叫毛二媛。,由于毛士和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大家都叫他老四。毛士和出生才7天,父亲毛晋和就因病去世,苦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徐桂媛实在无奈,只好去富裕人家做佣人,帮人家做一些洗衣服、干杂活的事来维持一家生计。不久,因生活所迫,毛士和的大姐才17岁的毛翠林跟人家去上海打工帮佣,随后,哥哥毛炽和到常熟城里工厂当学徒。家里只剩下母亲、毛士和和小姐姐毛二媛,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立志去抗日
1937年11月13日,日本侵略军4万余人在舰炮火力的支援下,强攻常熟白茆口以西的高浦口、徐六泾口、野猫口沿岸一线。虽然广大爱国官兵奋起抵抗,然终因寡不敌众,至11月19日,常熟县城沦陷。此时的毛士和在小学读书,虽然只有11岁却显得老成早熟,异常懂事。在目睹日本鬼子杀害常熟人民、抢夺人民财物的凶残后,毛士和再也坐不住了,不久,他瞒着母亲,秘密参加了抗日队伍。毛士和一边上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乡下,参加部队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和递送情报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见上学的儿子久久不归,便四处打听。一次,从毛士和朋友那里,母亲打听到原来儿子参加了抗日的“江抗”部队就在唐市乡下。几经周折,母亲终于找到儿子。母亲不无担心地对毛士和说:"小四,你跟我回去,我们一家人就算再穷再苦,也要在一起。"说着就要去拉儿子衣服回家。毛士和坚定地说:"娘啊,我现在已经参加了新四军的游击队,我是属于部队上的人了,我不但要听您的话,更要听部队首长的话。我要和革命队伍在一起,不能回去了!"儿子不回家,母亲只好无奈回去。但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总是让母亲天天挂牵,母亲为此不知流下了多少泪水。只要她一打听到儿子的消息,就带了好吃的送过去。一家人舍不得吃的鸡蛋,母亲把它煮熟了,用围裙裹着悄悄送到在乡下抗日队伍里的毛士和手里。
机灵的“小毛”
1939年下半年,随着抗日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毛士和坚决要求参加新四军的正规部队。由于他成熟较早,像个大小伙子一样,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经部队首长特许,毛士和终于和大部队一起行军打仗。在大部队里,毛士和立场坚定、作战机动灵活,和战友们团结互助,深得大家的喜爱,首长和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小毛"。在一次次残酷和紧张的战斗中,毛士和随部队转战苏南大地,经受了考验,逐步成长。一次,部队在急行军途中突遇大雨,同班一个战友的背包被淋湿了,部队到达宿营地后,毛士和主动打开自己的背包,和战友同盖一条被。还有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炮弹和子弹像雨点一样在我军阵地附近爆炸,毛士和为掩护战友,不顾自己随时有牺牲的危险,奋不顾身扑倒在战友身上……
壮烈献忠魂
1941年6月中旬,新四军六师着手部署反"清乡"斗争,一方面组织留在苏常太地区的部队开展反"清乡"斗争;另一方面要求在第一期"清乡"区外的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地方党政干部积极开展政治、军事活动,吸引、牵制日伪兵力,配合苏常太反"清乡"斗争。毛士和随部队由常熟进入沙洲和江阴一带地区。临行前,毛士和特地请假回到家中和亲人话别,他告诉母亲,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他要渡江去苏北,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毛士和留给母亲一件在当游击队员时穿的旧长衫和一张刚拍摄的照片。他对妈妈说:"等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我再回来看您。当您想我的时候,你只要看看这张照片,就会觉得儿子永远在您身边。"说完,毛士和匆匆而别,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
1941年7月初,江南保安司令部司令何克希、中共路东特委书记兼江南保安司令部政委吴仲超,率司令部警卫连和警卫一团到达沙洲,印发了《告横河一带民众书》,揭露日伪的"清乡"阴谋,号召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粉碎敌伪"清乡"计划,并召开县、区干部会议,布置反"清乡"斗争。随后,主力部队和警卫一团、教导大队等紧密配合,不断袭扰敌人,先后作战数十次,保卫沙洲战略通道。当时跟随警卫一团一起行动的毛士和,在江阴周庄、后塍随团首长一起反击敌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毛士和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4岁。
消息传来,全家人悲痛万分,母亲几次昏厥过去。这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人人赞。毛士和是沙家浜人民的骄傲,他的故事一直被家乡人民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