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线银针针,流光溢彩画盘金;手缠缠,眼盯盯,须茂桥畔照盘金。”这是长桥实验小学在苏州市中小学生优秀社团展评活动中汇报演出的音乐剧《须茂桥畔盘金绣》中的四句歌词。
2020年7月,在陆云老师的组织推动下,长桥实验小学盘金绣社团成立,同年6月,苏州盘金绣第三代传承人“林多妹盘金绣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长小正式揭牌,生根落地。从此长小的小绣娘们在林多妹和陆云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精心绘制心中的美丽画卷。社团成立后,先后吸引到该校三、四年级学生80多名小会员参加。开始了从无从下针到游刃有余,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努力。小绣娘们不知刺痛了多少次手,才不断熟练掌握要领。她们在二位老师带领下,从生活中取材,依托美术课本,与科技特色有机融合,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彰显现代特色,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她们在音乐剧的歌词中唱到:放歌逐梦,去追求去探索,唱出了她们实践活动写照。2年后,她们将盘金绣社团的学习实践搬上校园舞台,从撰写剧本,节目编排,舞台道具,服装设计等方面,精心排练,在苏州市中小学生优秀社团的展评比赛中,一举夺得一等奖,长小的盘金绣社团获得苏州市小学“十佳优秀社团”的称号。
作为苏绣分支的盘金绣,明清时期成为宫廷服饰主流工艺。盘金绣制绣时使用纯金线和银线满铺形成浮雕效果,再勾边后镶填纹样,结合暗线明线钉缝固定,再需配色协调而成。吴中区长桥街道原华村人林多妹大师,在此领域辛勤耕耘40多年,是吴中区非遗文化盘金绣传承人。她从13岁开始就跟着奶奶学习制绣,并靠这门手艺赚钱补贴家用。1983年从学校毕业后,就在家揽接盘金工艺制品独立加工制作。1985年,应聘苏州后庆刺绣品外贸公司,从事盘金绣工作,得到了前辈手工艺人的真传,此后在盘金绣技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林多妹将工作室搬到苏州高新区的镇湖刺绣一条街,但仍坚守着盘金绣的技法。2001年,林多妹接触到了来自日本的盘金绣技法,进入了浮雕形式的这一新技艺的研究和生产,甚至在日本绣技的工艺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新。2006年,她创建了“林多妹盘金绣工作室”。2013年起,长桥街道不断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回家”,于是在12月林多妹新的工作室设立。致使林多妹大师把工作室搬回长桥老家的原因,除了优质的硬件配套资源外,最重要的是她渴望带一带老家绣娘的迫切心情。她年轻时候长桥这一带的绣娘很多,但现在除了一些老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在刺绣了,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下去,盘金绣不要说技法提升,连传承都很困难。于是她下决心把工作室搬回老家长桥,并发了一封招贤启事,一下子有四、五十名中、老年绣娘来应聘,她第一批挑选17名,带领她们重拾旧艺,可谓让枯树开花逢春,并使她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帮能手”。从事刺绣行业数十年,林多妹的刺绣作品图案美观,色彩逼真,针法活泼细腻,绣工精细。盘金绣技法及其复杂,林多妹大师称其针法“像走迷宫一样”。绣者盘制纹样前,需反复考究针法技巧和色彩搭配,经过一双巧手龙飞凤舞,绣线才会根据画样盘旋起伏,下针起,尾针落,两根绣线“并驾齐驱”,贯穿始终,不得中断。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诗中诵道:“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其中“盘金缕”就是指盘金绣。林多妹制绣作品的金龙,大气磅礴、巧夺天工,风骨神韵跃然于眼前,可谓通体华美。林多妹还沿用了清末龙袍盘金工艺,独创结合苏绣与粤绣的新型盘金绣工艺,在苏绣领域自成一脉。从2016年至2019年,有10多副作品在各种博览会、交易会、文化节展览中获得设计奖、创作奖、金银铜奖等。2011年获得苏州市民间工艺师称号,同时被授予“吴中匠人”荣誉称号。
2024年暑期开始之前,长桥街道关工委负责人联系了林多妹大师和长蠡社区,秉承不断弘扬光大传统技艺的初衷,邀请林大师到长蠡社区开展盘金绣非遗传承教育辅导,利用暑期放假机会,开办盘金绣暑期培训班,每期招募10多个小朋友,每周上理论和实操课3次,她每次亲临现场,讲盘金绣的历史沿革,把它的针法技艺,绣工特点,图案构思,色彩搭配等循序渐进的讲解。
林大师搬来自己的绣架,拿出针和各色丝线等工具,从最基础讲起,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一部分家长也学着穿针引线操作起来,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和好评。林多妹大师在长桥实验小学成立工作室,创办实践基地。在长蠡社区开设暑期班等活动,与小朋友们一起以银针为画笔,以金线为彩墨,共赴一场“盘金绣之约”,迭代传承非遗文化,改变古老手艺少人传承“窘局”,让传承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