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周报》是一份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但由于以往老师们忙于抓好语、数、英三门主课的教学,存在不仅征订数量不足且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去年9月新学年开始,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高度重视,根据上级关工委《周报》的征订使用要求,精心组织全校学生订好报、读好报、用好报。学生们在这份倾注了无数人心血的园地里领悟做人的道理,获取知识。订报学生数首创新高,二至六年级学生基本做到人手一份。
一、草根文化教育与读报结合,激发学生爱读《周报》热情
草根文化教育是锦溪小学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早在2013年就配备专用教室,并聘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和老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该教室是集革命传统与劳动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德育基地。室内有红军长征和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有本镇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有1938年日寇残杀马援庄村108名村民的图片和资料,有供学生手工制作草制品的工具等。为激发学生爱读《周报》的热情,每周三下午学校都要安排一个班的学生上草根文化课。指导老师在课堂前30分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后10分钟则将《周报》上精选的内容组织学生们读一读,议一议。全年草根文化专题教育课30余次,介绍《周报》文章数十篇,受教育学生1500多人次。
二、与小记者站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昆山日报》和市文广新局的指导下,学校成立“小记者站”,成员有几十名爱好文学和写作的学生组成。该站前几年学习辅导材料主要是《昆山日报》和学生优秀作文选,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自2023年开始,学校小记者站指导老师在活动中引进了《周报》内容,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小记者阅读《周报》上学生的佳作。每当学到《周报》上同龄人的佳作,小记者们倍感亲切。不少小记者都说:“人家能写,我怎么不能写?”写作热情就此空前高涨,小记者们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迅速提高,不少文章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各班还举办读报积极分子评选活动,《周报》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与非遗文化结合,提升《周报》阅读效能
锦溪镇是一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有宣卷、袜底酥、古镇等许多非遗文化遗产。为让非遗文化在下一代中得到传承,丰富学校校园生活,拓展育人渠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德育处为每班配置了《锦溪水文经》、《走进民间博物馆》等地方刊物,请来非遗传承人来校讲课,同时还时常向班主任推荐《周报》上的少儿佳作,要求各班利用班队活动课时间,对古镇非遗文化有关内容进行渗透和开展读报活动。
四、与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相结合,发挥《周报》正能量传递作用
每逢国家的重大纪念日或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周报》总会刊登一些纪念性的文章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报道。比如去年省关工委开展“学党史、学国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周报》社配合主题活动,在《周报》上开辟了“党史国史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边正能量”、“文明礼貌、八礼八仪”等专栏。学校德育处将《周报》上的文章报道结合,组织学生读《周报》,写读后感。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党在我心中”书法比赛、“童心向党 梦随心飞”电子小报制作比赛、“老少携手走访老军人”、“党的光辉照我心”等读报征文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锦溪小学领导和全体教师都十分重视《周报》,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外阅读重点内容,现大多数学生的书包里均珍放着最近几期《周报》。大多学生在家中做完作业后就认真阅读《周报》,读后还把报上的动人故事讲给家人们听。因此,老师们都深有感触地说:“要使学生喜爱《周报》,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同时,也要借鉴去年年底市里召开的《周报》征订总结大会和兄弟学校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周报》的读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