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严格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苏州姑苏区关工委为青少年学生讲述航天科技知识,100余名男女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整齐落座。面对讲课方带来的神舟13号和天宫2号的精美金属航天模型,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让学生们对航天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掌声中,姑苏区老科协秘书长、知名“五老”志愿者窦洪庆作了精彩讲述。
窦洪庆首先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大火箭、北斗导航、高分卫星等重大成果竞相涌现,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随后他提问学生,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呀?当即就有10多个学生举手抢答,当第一排高高举手的女生响亮地说出杨利伟的名字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气氛一下子活跃了。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乘由长征2号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绕地球14圈,行程50多万公里。最后,返回舱顺利在内蒙古着陆,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出仓,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上了一个重大台阶,已步入世界领先地位。
学生们好奇地问航天员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饭、喝水、洗头、洗澡、睡觉、大小便等是怎样进行的?窦老师亲切地回应学生:太空中没有氧气、没有地球引力,人会飘浮起来,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就说神舟13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个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吧,大约每90分钟空间站就绕地球一圈,宇航员就经历一次白昼黑夜。每个航天员都会有私人的小间,类似地球上的衣橱,钻进去、拉上帘子,就等同于个人的卧室啦,但宇航员睡觉时,要在身体上系上固定带子,否则,人会飘浮起来。
太空站的水基本都是从地球带上去的,因此水很珍贵,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升水算上发射成本,价值高达30多万元,一名航天员一天的最基本的用水量大约要2升,一个月就需要60多升。航天员洗头、洗澡一般是干搓。先往毛巾里浇水,再把免冲洗的洗发水浇到毛巾上,然后用毛巾把头发里里外外搓上一遍就好了,洗澡流程也类似,当然洗澡间有门帘拉上就保护个人隐私了。
刷牙时,不象在地球上刷完牙可把牙膏沫吐掉,然后漱口,而在太空中要想吐掉牙膏沫,就很麻烦,事先要准备好一条干毛巾,然后把牙膏沫吐到毛巾上,再把毛巾扔进垃圾袋。因此很多航天员采取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咽下去,当然,这种都是航天专用的,跟地球的普通牙膏不一样,咽下去也没事。
小便装有长长的软导管,导管前端是个漏斗,小便时要瞄准,使尿液通过漏斗吸进存储箱,再进入循环设备过滤,最后变成航天员的饮用水。
大便问题,空间站的坐便器开口很小,旁边有两个大卡口能把大腿压住,使大便对准坐便器囗子,方便后,用湿巾擦拭,而粪便会被抽真空存储起来,等货运飞船带回地球。
因为太空的水十分珍贵,不可能用洗衣机,所以航天员的衣服是一次性带足,只换不洗,但航天服的价格昂贵,一套就要3000万元,航天服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均用特殊材料制作,它具有高弹性、高稳定性、耐疲劳性等许多优点,还能抵抗100多度高温,手套和靴子能阻止太空辐射与人体皮肤接触。
航天员的理发,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头发会到处飘散,因此要在理发推子上套一个类似吸尘器一样的东西,可把剪下的头发直接吸进去……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得很是入迷。
窦老师还向学生们讲述了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人体失重而产生的骨头变脆、肌肉菱缩等身体变化,致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出舱时需用担架抬出来。
窦老师借助逼真的模型向学生们生动讲述了神舟13号、天宫2号航天飞船的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他说,结构部分由飞船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机构部分有4类装置:一、舱段的机械、电气、液压连接与分离装置;二、部件的连接与分离装置;三、舱门及其附件;四、座椅及其附件(包括航天员座椅、发射和返回时将航天员束缚到座椅上的束缚装置以及座椅着陆缓冲装置)。
窦老师说,随着空间站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卧室、健身房、餐厅,医监室等,还有特别设计的淋浴洗漱间……
随后,学生们分批到讲台上近距离观看了神舟13号、天宫2号航天飞船模型,并提出了不少求知欲很强的问题,窦老师认真地一一作了解答。
学生们高兴地说,今天窦爷爷的生动讲课,使我们学到了很多航天科技知识,知道了航天英雄的艰辛和贡献,增长了见识,我国的航天事业高度发展,我们的祖国真伟大!
最后,窦洪庆老师热情鼓励同学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炼好身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做出贡献!■